把握改革机遇 推进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行业发展形势
文 | 《纺织导报》记者 赵永霞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定了行动纲领。会议提出的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我国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毋庸置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将在此次改革中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将承担新的使命。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条文对我国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接受了记者采访,深入剖析了行业、行业企业和行业服务机构应如何把握新形势,深化改革,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您怎么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历史意义及对纺织行业总体发展形势的影响?
王天凯: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处于攻坚克难重要关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正如公报上所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因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要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改革的核心不是单独的市场问题,也不是单独的政府问题,而是两者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性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让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充分发挥。
中国纺织工业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征。从共性来讲,纺织工业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过了21世纪前1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纺织的纤维加工总量已经超过了全球的一半,贸易额超过了全球的1/3,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国。但行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涨,按原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行业在发展中既面临一些体制、机制弊端的阻力,又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受到了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挤压。应该看到,深化改革同样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路。同时,纺织行业又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性。这是进入市场竞争最早、竞争意识较强的一个行业。从这一点来说,纺织行业并不惧怕竞争,但在今天作为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来说,更加渴望和追求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重点以及有关条文,无疑将对我国纺织行业解决当前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行业发展面临一些重大风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尤其是环境问题面临较大压力以及区域结构调整、跨国资源配置存在制约因素等深层次矛盾带来新的契机。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纺织行业突破原料瓶颈是重大利好
记者: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纺织行业近年来深受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原料问题困扰。
《决定》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对于行业突破原料瓶颈、降低产业风险有哪些具体作用?
王天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近几年国家对棉花采取定价收储、定价放储的政策,本意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但由于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导致农民、政府、棉纺企业“三败俱伤”,难以为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喜的是,长期困扰我国纺织行业的棉花体制问题有望从2014年开始得到逐步解决。棉花收放储政策取消已成定局,且配额分配办法也将有所变化,这可以说是原料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同样深受经济体制不完善困扰的还有PX问题。众所周知,PX是聚酯涤纶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近年来,我国聚酯涤纶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涤纶的产量达到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行业的PX对外依存度高达45%。行业企业一方面受到国家关于PX项目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民众因环保和健康顾虑对PX项目的抵制,致使产业风险日益加大。此次《决定》中提到“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此外,还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从这些政策信号来看,国内民营资本将有机会以国家允许的投资形式,比如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渠道进入这一领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增强行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决定》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条文中,重点强调了市场的导向作用,提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联盟的建设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
王天凯:近年来,行业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产学研用合作等方式,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与整个行业转型发展的形势以及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从《决定》的相关精神可以看出,国家将为行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提供更有利的环境。纺织行业的创新必须充分利用行业内外的一切资源,目前已有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年来,行业内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已经围绕行业的一些关键共性问题成立了一些创新联盟,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身份不明确、法律地位缺失等,导致融资等市场活动困难。要真正实现联盟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以及快速高效的增长,需要对联盟进行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给予其更加合法的地位,发挥其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这与《决定》中提到的“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十分契合。
此外,《决定》中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对于纺织行业完善创新体制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创新成果的评价应充分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并据此确定成果的价值以及项目最后的收益分配等。对于纺织行业而言,只凭企业单枪匹马难以解决行业重大的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建立开放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制,同时还需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行业发展有压力,更是动力
记者:我国纺织行业近年来一直饱受环境污染问题的困扰。此次《决定》中特别提到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否加大了行业发展的压力?行业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支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王天凯:近年来,纺织行业坚持将节能环保尤其是印染污水的排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虽然在“节能”方面基本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但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行业企业对于《决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应加深理解和领会,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采取“零容忍”。
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已非单个企业所能解决,需要全产业链的配合与共同努力。国家对于节能环保工作态度坚决,要求严格,行业也要把握好节能减排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如加大环保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引导企业退出高污染产业,对污染较大的落后装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可充分寻求地方政府对节能环保工作的支持,同时在环保项目中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不遗余力地推进行业的节能环保工作,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开发型经济体制”将进一步促进行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记者:目前,“转移”已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词之一,一些企业已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决定》中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这对纺织行业优化产业布局和和资源配置有哪些影响?
王天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下,纺织行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快了资源优化配置,包括东部地区加快了向中西部转移,以及有序的跨国资源配置等,这是一种发展趋势。近两年,中西部由于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一些原因,产业转移的步伐有所减缓;而在“走出去”进行跨国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基础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来看,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从《决定》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的决心,这对纺织行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行业在区域结构调整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突出市场的作用,要结合中西部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要关注中西部消费趋势的变化,着力发展有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而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政府及政策的引导作用。在融入国际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要主动、充分地调查研究目标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完善,以实现积极稳固的“走出去”。可以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营销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促进行业协会改革,深化公共服务职能
记者:《决定》中还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针对行业协会的改革方向,这对行业协会的改革及今后的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王天凯: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服务机构,既是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改革的主体。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促进行业协会长远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社会组织的活力与作用,也将对经济社会全局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背景下,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将逐步扩大,真正做到满足政府、行业、企业多角度、多层次服务的需求。从改革与提升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深化与政府、企业沟通的机制,承担更多政府职能转移,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二是要围绕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市场配置资源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政府做好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的职能,包括产业集群、展会服务、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协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将继续深入,服务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四是要大力推进面向企业、产业集群的个性化服务,特别要注重对于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的服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同时也将进入“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当前,行业协会应在认真学习、充分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对纺织强国纲要进行梳理完善,把《决定》精神融入到强国纲要中,并着手进行纺织“十三五”规划的前期调研,实现规划与强国纲要的完整衔接。
来源:纺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