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时尚产业论坛智涌上海 拥抱改变,常态也是新姿态
随着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时尚以前所未有的强大气场渗入了这个传统印象中的“传统行业”,告别“微利行业、汗水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制造业,纺织服装行业正在向“高创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的时代迈进,如何拥抱改变,规避风险与挑战,融入时尚大产业的环境之下,绽放创意与设计的魅力,变得迫切而紧要。
近日,以“拥抱改变,迎接时尚新挑战”为探索命题,2013中国时尚产业论坛在上海智慧揭幕——围绕如何捕捉时尚机遇,迎接时尚变革,绽放时尚力量,由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IBM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银泰商业集团CIO,银泰网CEO寥斌、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深圳艺之卉品牌董事长周胜,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等企业家,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时尚专家David Shah与潮流研究和时尚咨询专家Ornella Biggnami等专家组成的豪华嘉宾阵容,分享独到的见解与务实的解决方案,成就了此次论坛重量级的智慧探索之旅。
改变中的时尚机遇
改变,是时尚产业存在的常态,也是时尚产业应有的一种姿态。
面对供大于求的丰饶型品牌经济,日益加速的风格流变,越来越难以把握的消费脉象,时尚产业呈现出“普罗米修斯”的嬗变姿态,变得不可琢磨。“改变,是时尚产业存在的常态,也是时尚产业应有的一种姿态。”近日,在2013第四届中国时尚产业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致辞中表示,时尚产业作为一个以小博大、潜力无穷的富矿产业,正影响甚至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时尚同盟组委会主任孙瑞哲
特别是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一切产业即为媒体,时尚产品成为掘金的重要法宝。“产品要变身,就要成为表达物,要成为媒体。而谁能把所有传播的价值加上交易的要件,制造稀缺性,构建‘魅力识别体’,谁就有可能在乱象环生的竞争格局中胜出,占据一席之地。”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的时尚产品“魅力识别体”,一语惊醒梦中人,让人深受启发。
与此同时,时尚快速循环的周期不断缩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激活时尚的创造力创造了商机。因为,谁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周期的主导者,冗长周期下的“一股独大”变得难以为继。
孙瑞哲副会长表示:“时尚,存在于忘却与回忆的互动之间,在二者之间,它通过循环而回忆着过去。”如今,时尚循环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循环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从19世纪的每10年循环一次,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每个季节循环一次,这是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难得的商机。从产品结构调整到设计风格融合,从资本介入方式到商业模式的匹配建立,再到消费者关系建立与传播营销的方向,无一不因为时尚,而及时调整与改变。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改变,创新将无孔不入的根植在每一个产业、行业里,而时尚的差异和个性的宣扬,将是这个商业时代最大的机遇。
的确, 眼前疲软的经济似乎压抑的让人有点透不过气,处在转型阵痛的纺织业,此刻也在资本玩家的高利润下显得“黯淡无光”,而时尚力量的挖掘与打造,将会使得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鲜活的新貌,引入更多优质的时尚资源,激发更加激烈的时尚话语权竞争,这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迎接中的时尚变革
惟有真正在心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上全方位拥抱改变,我国本土自主时尚品牌才能真正崛起。
面对不可或缺的时尚,中国时尚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届论坛上,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表示,中国服装品牌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变革贯穿始终。阶段一是八十年代的生产批发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生产。阶段二是九十年代品牌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渠道代理。第三阶段是2000年起的零售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终端门店。阶段四则是2010年为分水岭开始的线上线下O2O模式,核心在于实体渠道与电商渠道的互通互融。
在这样的嬗变过程中,一个共识是:变革,已经成为服装品牌安身立命最自然的一种状态。一如本次论坛嘉宾深圳艺之卉品牌董事长周胜所言:“我们不再把创造力挂在嘴边,这应当说是这个行业存在的基本动作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
那么,变革的年代里,那些基本又核心的动作又包括什么?
“社会发展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改变,只有融入消费潮流才能引导潮流;科技发展带来的消费功能的改变,只有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创新;大数据、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只有拓宽营销界面才能提升营销;资本力量带来的发展速度的改变,只有撬动资本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本。”论坛上,孙瑞哲副会长一连抛出了“三个只有”。在他看来,惟有真正在心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上全方位拥抱改变,我国本土自主时尚品牌才能真正崛起。
对此,论坛嘉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奢侈品管理专家卢晓则强调:“打造中国的精品品牌必须要有五个核心要素,第一要有自己强势的文化,而且是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第二体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体现科技创新的水平;第三对产品价值观有强烈的市场的认同感;第四品牌设计与营销人才不可或缺;第五商业模式要面向国际化。”
面对今后的时尚变革,特别是对流行趋势专业预测的价值挖掘、技巧分享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洞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时尚专家David Shah与潮流研究和时尚咨询专家Ornella Biggnami一致认为,从产品导向到零售导向的演变,需要时尚品牌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更加精准的数据分析,并结合时代风潮的自然反映,加以人为引导,才能引领时尚,创造未来 。他们同时提到了对消费者内心的关照,以及跨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时尚专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David Shah
潮流研究和时尚咨询专家Ornella Biggnami
时尚作为“永恒重生的新”,变与不变,机遇都在那里。对于我国时尚品牌而言,如何透过纷乱的时尚表象,了解需求轨迹的变化,观察时尚循环的速度与周期,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逻辑与商业模式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只有从加工制造、设计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始,整合上下资源,通过纤维、纱线、面料、服装等不同环节的提升创新、时尚对接,才能塑造纺织服装产业时尚话语权,营销世界。
绽放中的时尚力量
唯有时尚基因的塑造与风格的凸显,才能重构差异化竞争优势,帮助品牌在日益高涨的要素成本面前,取得不容讨价还价的议价能力。
在向纺织强国冲刺的关键时期,如何拥抱、改变、迎接新挑战,助推时尚品牌在跨界中整合优质资源,在专业中汇聚先锋力量,在探索中领航行业发展?论坛嘉宾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对时尚基因的塑造与风格的凸显,重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帮助品牌在日益高涨的要素成本面前,取得不容讨价还价的议价能力。”孙瑞哲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界定好时尚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交融性,时尚产业应当成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
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则表示,品牌必须要有品牌信念和品牌主张,能传达出真正的价值观取向;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各个情景配搭的生活场景,并兼顾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效结合,才能在创新中绽放时尚的力量,成为真正的大品牌,走上世界。
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
事实上,对于时尚的探索与追求,中国品牌一直都不曾懈怠,成千上万的品牌在对着时尚发力,朝着国际跑步。“做品牌,要避免对成功有急迫性,对进步没耐性,缺少底蕴;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意和设计,对营销市场重视加大。”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一语中的,中国不缺制造,也不缺文化,缺的是对时尚的真正理解,没有放在产业链中系统而完整的打造时尚,因此时尚在中国才显得“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与此同时,时尚不止一面,也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从定位到研发,从设计到生产,从品牌到营销时尚无处不在。与会嘉宾的共识在于:不管是品牌的崛起,还是时尚的变革,身处在“大数据”时代,跨界合作、创新共赢,才是王道。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不会因为一个勇猛的将军而告捷,后面肯定是一个强大的团队,纺织服装产业亦是如此。
而这,或许也是中国时尚同盟想要整合的力量所在。
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中国时尚同盟”进行一系列的深度对话、商贸对接、时尚发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时尚创新,更为时尚产业实现经营战略化、运作集团化、资源协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时尚品牌一定能绽放出不一样的时尚力量。本届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时尚产业论坛,正是中国时尚同盟意图联合时尚品牌跨界发声的一次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