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以“品牌生态”重构新能量
国际化、本土化与时代感
国际品牌在本土化过程中必须吸收本土的营养,同样,我们的国际化过程也要吸收国际的营养。但多元文化必然有一个新的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时代感。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从一个服装加工大国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用名牌战略来引领服装业实践的大国。
这个时代的到来既反映了我们产业的进步,更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审美要求提高,因此对品牌的需求扩大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在升级,而在衣着消费升级里面,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品牌。
品牌代表了中国服装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软实力。因为我们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要求的产品,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水平。我们这支生产和技术队伍的成长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国际品牌本土化的进程这么快,就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水平。而在品牌方面,我们还在学习、在起步、在研究如何加快中国产业的品牌实力。
当然也应看到,当前我们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事实就是中国的品牌已经在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的品牌已经在采纳、吸收世界的营养,取得了在不同国家的生存权。在跨国配置方面,已经有一批企业吸引了国际智力,比如有的品牌为适应欧洲市场,选择了欧洲的设计师、技术专家,目的在于掌握欧洲对服装的需求,物质的和文化的。
国际品牌在本土化过程中必须吸收本土的营养,同样,我们的国际化过程也要吸收国际的营养。就如中餐在国外必然有点变味,西餐在中国也必须变味。但多元文化必然有一个新的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时代感。品牌也一样,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品牌,和前几年有一点不同。我今天想在这里说的是品牌生态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品牌建设。
关注“品牌生态”
当一种信任度很高的偏爱形成,你这个品牌就有了生命力。这一定是一种“生态”,温室的鲜花没有抵抗力,你也吸收不到国际营养。
首先,品牌不只是一个商标而已,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产业的上层建筑。生产者希望得到消费者的偏爱,这样他才能扩大市场、扩大收益,但是消费者为什么偏爱这个品牌?这是生产者往往不了解或者不善于了解的问题。
现在经常看到的一种办法,就是向消费者吹嘘自己的品牌,用一些很难摸得着的、新的词汇让消费者感到新鲜。我到过一些企业,他跟我讲他的品牌特点是简约。那你究竟是怎么简约?你和一般的休闲装相比怎么突出简约的特点?我没有看出来,他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给消费者一个概念——简约是流行的,你就得买我的。这种概念不够巩固,其实生产者在消费者中建立偏爱是通过产品传递的。那么我们就要研究产品如何适应消费者,就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今天的消费者需要质量、文化品位、审美享受,因为服装就是人的一种形体语言,他的服装代表了他的身份、情感、职业,在不同场所的态度,对不同人群的态度。而我们的服装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如果你的品质、文化承载不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你就可以在消费者中建立信任,消费者就会产生偏爱,然后重复购买。当一种信任度很高的偏爱形成,你这个品牌就有了生命力。正因为在任何环境条件变化的时候都能拥有这种能力,国际品牌才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具有了这种吸引力。
简单地说,国际品牌本土化对我们有冲击,如果只是要求海关加税,这样也保护不了我们的品牌。这一定是一种“生态”,温室的鲜花没有抵抗力,你也吸收不到国际营养。
处理好民族与世界、传统和现代的矛盾
时代感就像一种普照的光,它会照到所有的角落、所有的民族;而所有民族的特征、传统都会披上时代的色彩,这样就使民族文化产生了新的光辉。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文化方面多元化。因此,在品牌的问题上始终要处理好两对矛盾,第一对矛盾是“民族的”与“世界的”。
“民族的”和“世界的”都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原因就是民族的生存和民族的交往是分不开的,必然互相吸收、兼容并蓄。在中国,衣着方面的民族文化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不仅仅是汉族的,也不仅仅是满族的,如果说是满族的那就是旗袍了。从我们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它就是多民族交互作用的一个群体,比如汉民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有众多的表现。
也不仅仅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的服饰文化传统,在我们的传统中始终包含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营养。敦煌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但是敦煌的艺术恰恰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往的历史。今天更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因此,民族的和世界的这对矛盾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要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特质来分析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它不是由哪个设计师主导的民族文化,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我们的设计师了解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正在酝酿成熟的、吸收了世界多元文化影响的新的民族文化。
世界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的,这种多元化的共性就是时代感。时代感就像一种普照的光,它会照到所有的角落、所有的民族,而所有民族的特征、传统都会披上时代的色彩,这样就使民族文化产生了新的光辉。我们身在其中往往不觉得怎样,其实,中国的现代时装也在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的服装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丢掉了民族的传统,而是在发展传统,它适应了中华民族现代的生活、现代的交往、现代的工具。但是,它不会丢掉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就是一个阶段和前一个阶段的衔接,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古、抄袭古代。
第二对矛盾是“传统的”和“现代的”。从老百姓的生活来看,对于传统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状态下承袭,不用人们去教导它。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吸收很多新的东西,时代的东西。交通条件变了,通讯条件变了,中国和国际交往的条件变了,这些都加强了中华民族现代生活的时代感。
在这个时候,我们确实要有意识地注意发掘自己民族文化的营养,而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上凡是丢掉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往往都是被消灭的民族。他们被别的文化完全同化了,失去了自己的特点。但中国不会,中国不管哪个时代都有相当一批人才在正确地发展自己的传统、吸收时代的营养、接受时代的光辉,从而发展出新的个性。
从品牌与环境的关系寻找新能量
文化生态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适应它。不是你在创造一种文化而是你在适应一种文化,你的创造性在于你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潮流的把握;不是你在创造潮流,而是潮流必然创造优秀的品牌。
今天,研究品牌的发展能量、潜力,要从品牌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寻找本源性的东西。我认为品牌的能量在于品牌生态概念,即是否具有持续的或者环境的认同?是否能持续地从不同的环境中获取发展的营养?品牌既然是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一种评价尺度,那我们就要从品牌的创造性说起。我们说品牌代表了中国衣着产业、包括纺织产业的软实力,也就是创造力。
前段时间我们曾经提出,品牌的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品质、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它贯穿在创意过程、生产过程、营销过程、消费过程中,概括起来就是社会过程。
第一点,品质。我们强调技术进步,如果没有技术基础的保障,就没有品牌可言。品质的信誉是品牌生态的基础,比如人们欣赏手工,手工代表了一种传统,也代表了一种个人的创造力。我们的骨干企业在服装制造上相当先进,国际同行看到我们的现代化工厂都感到震惊,因为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业一个重要的竞争力。它带来了成本下降,同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就是竞争力。
而当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水平的技术工人和科学的管理时,接下来围绕品质,要对现代技术的发展成果以最高的兴趣来吸收。与CHIC同期举办的面料展,就在为服装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发光的、智能的、环保的、记忆的⋯⋯能够表现服装性格的面料不断涌现。如果我们的服装企业、品牌不把自己的设计触角深入到面料领域,我们的品牌发育就会失去重要的基础。